1950年那会儿,朝鲜打起来了,杨得志冷不丁收到一份超级秘密的电报。电报是中央发来的,说让他带兵去朝鲜。电报最后,明晃晃写着“毛泽东”三个大字,一看就知道是毛主席直接下的命令。这事儿,肯定不是小事儿,得认真对待。
杨得志一接到要打仗的命令,立马就开始准备部队,等着出发。在大部队动身前,中央问他有啥需要帮忙的。杨得志想了想,出乎意料地说,想让朱德老总来他这儿瞅瞅。
杨得志为啥在启程前盼着朱德能来他这儿瞅瞅呢?他俩之间到底有啥特别的交情啊?
【与朱德的渊源】
1911年,杨得志在湖南醴陵的一个穷困家庭呱呱坠地,那会儿他还叫杨敬堂呢。家里头穷得叮当响,杨敬堂爸妈一共生了14个娃,可最后活下来的,就那么兄弟姐妹三个。
杨敬堂的老爸是个打铁的,他八岁起就跟着老爸学打铁。十几岁时,他就出门自己赚钱了,先是做了矿工,又干过挑东西的活儿。后来,他跟着亲哥杨海堂,一起在修路的工地上当起了工人。
杨敬堂使出了老大力气干活,可就算他累得够呛,也还是连肚子都填不饱。还没到18岁呢,他就已经把这社会看得透透的。像他这种穷人,一辈子想要翻身简直比登天还难,只能像牲畜一样,勉勉强强地活着罢了。
现在这世道,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,还有人明目张胆地欺负老百姓,压榨乡里。在杨敬堂干活的工地上,工人们每天从早到晚累得不行,只有到了晚上,才能勉强吃上一顿,就是一碗稀拉拉的玉米粥,再加上硬得像石头一样的杂菜窝窝头。
好多工人心里头不爽,大白天拼死拼活地干活,汗流浃背的,到了晚上就吃那点东西,哪够补回力气啊。杨海堂一看这不行,就拉上杨敬堂还有另外几个工友,去找管事的商量,看能不能给大伙儿伙食搞好点。结果对方倒好,牛气冲天地说,这工地上想干活的人多着呢,不乐意干就走人,别在这碍眼。
杨海堂下定决心,再也不愿受那份窝囊气,于是拉着弟弟和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工友,一块儿离开了工地,去加入红军。对杨敬堂来说,这是他一辈子最关键的一天。17岁的他,不光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,还听了哥哥的话,把名字给改了,从此以后他就叫杨得志。
他们加入了朱德和陈毅指挥的湘南起义队伍,随后跟着大军一路走到井冈山。在井冈山会合后,他们被安排进了红四军特务营的三连。那时候,杨得志还是个普通士兵,但杨海堂已经升为了班长。
杨海堂这人特开朗,特别招人待见,因此交了不少朋友。他得到上司的器重,但也没忘照顾弟弟。每次训练,他都会反复跟弟弟说,枪上的刺刀得装好,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救命呢。
没过多久,杨得志和他哥就接到了不同的活儿。分手那会儿,杨海堂朝着杨得志大喊,让他把刺刀磨锋利点儿。杨得志瞅着哥哥越走越远的身影,心里压根儿没想过,这一别,竟然是再也见不着了。
哥哥的英勇离世让杨得志快速成长,没多久,他就变成了一名决心满满的战士。他坚定地沿用了“杨得志”这个名字,心里琢磨着要扛起哥哥的梦想继续前行,替他见证革命最终的胜利。
杨得志这人,既胆大又心细,还特别能吃苦,很快就被上级领导给看中了。他一回回地执行任务,表现越来越出色。在多次的反围剿战斗里,他总能立下大功。就因为这样,参军才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,他就已经当上了特务连和炮兵连的连长。
在这次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,杨得志闯出了自己的威名,跟朱德、陈毅这些领导人越走越近。说到他和朱德的关系,那可不只是简单的上下级,用杨得志自己的话说,朱德更像是他的长辈,像父亲一样。
朱德向来很看重年少时就展露头角的杨得志,杨得志的每一步成长,朱德都心知肚明。可以这么说,从杨得志参军那天起,他的每一步脚印,朱德都看着呢。等红军主力部队会合后,他俩又碰面了,朱德高兴得不得了,一把抓住杨得志的手,问长问短。
之后344旅的旅长因病需要休息,朱德得找人来顶上这个位置。他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杨得志。朱德问了问杨得志,看他愿不愿意,杨得志点头答应后,朱德就让他去暂时代理344旅的旅长。
这次任务,让杨得志明白自己是朱德真正倚重的左膀右臂。因此,他干工作比以前更卖力了,心里对朱德的感激和关心也更深厚了。
之后,杨得志被调到了晋鲁豫边区,在那里他取得了诸多成果。到了石家庄战役那会儿,朱德为了更清楚地掌握前线战况,好更有效地指挥调度,他冒着巨大风险,直接冲到了处于轰炸范围内的指挥中心。
杨得志心里头老惦记着,觉得朱德就算在后方坐镇,那也是能把事儿安排得明明白白,远隔千里也能制胜。所以,他干脆就派人直接把朱德给送回去了。他们俩啊,都是替对方着想,那种既像师生又像朋友的深厚感情,真是让人挺触动的。
不过,在抗美援朝开战前,杨得志想请朱德过来瞧瞧,这可不是光因为他们俩交情好,最关键的是,他希望朱德能给战士们加加油,提振士气。
【抗美援朝提要求】
1950年,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,朝鲜那边就打起仗来了。毛主席一拍板,说要抗美援朝,接着就让彭德怀去当志愿军的总头头。彭德怀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这个任务有多棘手。于是,他跟中央提了个请求,想让杨得志带着他的部队也一起去朝鲜帮忙打仗。
现在,杨得志已经坐上了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的位子,而且他还是最年轻的野战军头头。在收到毛主席发的那份超级保密的电报后,19兵团火速开往山东。在山东等着新任务时,杨得志又接到了一个新消息,让他去中南海一趟。
到了中南海,杨得志心里琢磨着,以为能立马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呢。结果一见面,竟是朱德老总。朱德跟他说,彭德怀这次出国打仗,没跟中央提啥条件,但就指定了要19军团一起去。所以,毛主席和周总理就让朱德代表中央,来跟他聊聊这事儿。
杨得志心里清楚,这次的任务既是上级对他的信任,也是一次成长的好机会。朱德没等他说话,就直截了当地表明,他是代表中央来的,所以杨得志有啥需要或者要求,尽管说出来。
杨得志瞅着墙上挂着的朝鲜地图,心里琢磨着朱德刚才那番话。想来想去,提啥要求好像都挺为难人的。要是开口要人,19兵团兵力已经挺充足了。可要武器装备吧,新中国这才刚建立,到处都需要钱和资源,别说先进的飞机大炮了,就连普通的枪支弹药,军委那边都不一定能凑得齐。
杨得志琢磨了一会儿,就跟朱德说,他有个特别的想法,想让朱德跟他一起去山东瞅瞅。朱德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杨得志啥意思,也清楚自己没法拒绝他这唯一的心愿。
【请朱德动员战士的原因】
彭德怀觉得第19兵团最适合去朝鲜帮志愿军,所以他跟中央申请调他们过去。主要是考虑到距离近、战斗力强,再加上他自己对19兵团很了解,觉得他们最合适了。
朱德呢,说起动员战士这事儿,其实按常理来讲,真不该是他来操心。毕竟,朱德这人又能文又能武,战绩辉煌,他总结的游击战16字诀那可是精髓。就连开国大将粟裕,以前也是跟在朱德后面当排头兵的。
但朱德不光是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元帅、司令,人家还有个响当当的称号——“中国军人的伟大领路人”。从这个称呼就能瞧出来,他在解放军里的威望和历史地位,那可不是一般将领能赶得上的。
朱德威信的树立,源自他一回回在难关前头站出来,领着我们部队闯过重重危险。刚成为党员那会儿,朱德在军队里其实没啥显眼位置,毕竟他以前跟过旧军阀,入了党也低调了很久,没跟人提这茬。
后来因为两件事,朱德在军队里慢慢有了威望。先说第一件,那就是1927年的三河坝分兵。南昌起义后,起义军有了自己的新地盘,这时候朱德带着小部分人马去守三河坝,好让大部队能顺利往南走。
朱德领着身边为数不多的战士,在三河坝跟国民党的队伍硬扛了整整三天。在一场恶战后的短暂喘息时,朱德拿定主意,要带着大家撤走,去找大部队会合。他琢磨着,主力部队应该在他们拼死抵抗的时候,已经趁机走得远远的了。可万万没想到的是,大部队其实早就在他们浴血战斗那会儿,被冲散了。
现在剩下的战士们心不齐,之前那场恶战让4000人的队伍缩水成了几百人。现在一听大部队散了,好多人心里开始犯嘀咕,私下里议论不停,都怕接下来的革命路没法走了。
这时候,朱德站了出来,他告诉大家,这次的挫败只是短时间内的,眼前的困境也不会长久。只要我们能守住自己的力量,革命终究会成功的。朱德让大家下定了决心,要继续往前走。他不仅给大家打气,还带着大伙儿一路走到了井冈山,跟那里的队伍会合,保住了革命的火苗,让它继续燃烧。
另一件重要的事儿是石径岭那场战斗,也是在1927年发生的。那时候,朱德率领的起义队伍来到了石径岭。这地方啊,山崖陡峭得吓人,地势特别险峻。想要过石径岭,那就得爬一个像天梯一样的石头小路。
可这时候,石径岭早被土匪给霸占了,前面是土匪挡道,后面还有追兵紧逼,局势紧张得要命。就在这紧要关头,朱德不慌不忙地开始指挥。他先安排主力部队从正面冲上去,吸引土匪的火力,随后自己带着一小队人马,悄悄绕到土匪的侧后方,发起了突袭。
那个土匪老大觉得自己占了个地势超险的地方,心想只要挡住正面的敌人就稳赢了。可他做梦也没想到,居然有人能从那悬崖陡壁上爬上来,一下子从背后偷袭,土匪们一下子就慌了神,吓得四处乱窜。
石径岭被顺利攻下后,部队路上的绊脚石就没了。朱德指挥战士们成功甩掉了追兵,紧接着投入到新的战斗中。后来,参加过那场仗的粟裕回想起来,还记得朱德勇攀险峻山崖的威武身影。
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朱德不仅是中央军委的副主席,还是解放军的总司令。他领着解放军,把国民党反动派的那些阴谋诡计都给打破了。他革命信念硬得跟石头一样,谁也没法动摇。就因为这样,他在部队里特别有威望,大家都服他,他是咱们公认的领头人。
【朱德的动员之行】
杨得志很快就回到了在山东驻守的部队,没过多久,朱德也来了。12月的山东冷得要命,杨得志本想给朱德找个条件好点的地方安顿,但朱德硬是要跟杨得志他们一起住。
那时候,杨得志住的那个四合院环境真的很糟糕。为了不让朱德挨冻,大家只好在他屋里点上一盆木炭火。可没坐多久,朱德身子还没热乎呢,他心里就惦记着要去各部队转转看看。
19军团的各个队伍分布在挺远的地方,加上那时候天气冻得要命,杨得志就琢磨着让朱德在四合院里头见见各队的领头人。可朱德硬是不答应,说啥也得亲自跑到前线,瞧瞧战士们过得咋样。
杨得志拧不过朱德,心里也明白朱德是不忍心让战士们落空,于是只好陪着他,把19兵团的各个部队都溜达了一遍。这一路上,朱德碰到了不少普通战士和基层干部,看到了他们平日里真实的样子。
朱德这次深入基层,跟战士们聊得特别投机,给19军团的将士们都留下了很深的记忆。经过这几天的观察,朱德对战士们的情况已经心里有底了。
动员大会按计划开展,不过场地有限,没能让所有同志都进场,只有团长级别以上的领导能参加。但之前朱德去基层时,已经跟好多战士见过面了。这回,战士们特意搬来小板凳,站得高高的,就想再瞅瞅朱德。
不过这样一来,会场肯定会乱成一团,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一个劲儿地往后排挤的士兵们那儿喊,让他们从凳子上下来。杨得志看到这场面,心里挺过意不去的。但朱德看到后,却笑着摆手说没事,随后就走下台,来到了士兵们中间。
他在台子下面走了一圈,看到每个战士的脸上都挂着笑容。他不是简单地绕着战士们走走,而是主动上前,热情地跟他们握手问好。这次动员会上,朱德也没准备演讲稿,他觉得既然是来给大家打气的,那就没必要说那些漂亮话。
朱德这次的鼓舞,让19兵团的战士们斗志昂扬。过了两个月,解放军19军团就换了新名字,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军团,他们直接跨过鸭绿江,去了朝鲜战场。等战争打完,杨得志和他手下的将士们,几乎都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每一场大战。
1953年,抗美援朝的战斗画上了句号,苦战了三年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们终于踏上了归途,杨得志也终于有了机会重逢老领导朱德。尽管他心里急着想快点见到朱德,但他心里也明白,国家的事务可比个人情感要紧急得多。所以,他一到国内,首要任务就是直接回到了工作岗位。
1954年国庆那天,杨得志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朱德又碰了面。毛主席那时候紧紧抓着杨得志的手,一个劲儿夸他干得好。杨得志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简直没法说。朱德站在旁边,看着这一幕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【结尾】
1955年那会儿,授衔大典上,杨得志因为立下好多大战功,被授予了上将的头衔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和朱德的感情也是越来越好。虽说后来杨得志在好多重要位子上都干过,但他每次去北京做工作汇报,都会抽空去见见朱德。
1976年那会儿,杨得志一听说朱德老总病得厉害住进了医院,立马就把手头的事儿搁下,火急火燎地往北京赶。到了医院,朱老总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,但一听杨得志来了,还是硬撑着提起了精神。他们俩坐在一块儿,好好回忆了一番以前的革命日子。等杨得志要走的时候,心里头压根儿没想过,这竟是跟朱老总见的最后一面。
杨得志和朱德不光会打仗带兵,更是一辈子把服务老百姓当自己的头等大事。他们有着铁一般的意志,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。就凭这股子精神,他们让中国军队战无不胜,带着大伙儿一路赢得胜利。
历史的长河一直在流淌,那些伟大的先辈们虽然不在了,可他们的精神一直传了下来。他们的付出和牺牲,后人会一直记在心里。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贡献,咱们今天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。
智慧优配-互联网股票配资网-股票配资公司网站-实盘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