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江西的城市发展,这两年可真是热闹得紧。前阵子我在朋友圈刷到一篇关于吉安要并入抚州的文章,评论区里炸开了锅。有人说这是“强强联合”,也有人担心“水土不服”。作为一个在南昌读书时经常往返两地的人,我倒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——去年秋天开车去吉安办事,刚下高速就被堵在庐陵大道半小时,当时就琢磨着:这城市要是不变,早晚得被堵成“停车场”。
吉安的困境其实挺典型。记得有次和当地朋友聊天,他指着赣江边上的工业区直叹气:“你看这些厂子,虽然养活了不少人,可一到刮南风,空气里那股味儿能把人熏个跟头。”这话不假,去年吉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虽然过了八成,但工业污染的老毛病还是没根治。更头疼的是水资源,人均水量比全省低15%,朋友开玩笑说:“咱们这儿洗车都比别处贵,水金贵啊!”
反观抚州,那可是另一番光景。去年暑假带家人去大觉山玩,景区里乌泱泱全是游客。导游说抚州旅游收入突破500亿,我掰着指头算,这数字快赶上吉安全年GDP的三分之一了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边的服务业,随便走进个商场,从智能导购到无人收银台,科技感扑面而来。朋友在抚州开民宿,他说现在连乡镇都搞起了“互联网+旅游”,手机一点就能预约采摘游。
要是把这两个城市捏到一块儿,会产生啥化学反应?先说交通吧。吉安的高速公路里程600多公里,抚州也有5条高速穿境而过。去年坐高铁从南昌到抚州才40分钟,要是能把两地的轨道交通联网,说不定能整出个“半小时经济圈”。想象一下,早晨在吉安的工业园区开完会,中午就能在抚州的温泉山庄泡汤,这画面是不是挺带感?
经济互补这事儿更值得说道。吉安的制造业底子厚,光规模以上企业就过千家,可产品总给人“傻大黑粗”的印象。反观抚州的文创产业,能把一个流坑古村包装成网红打卡地。要是两家联手,吉安的陶瓷厂能不能学着搞工业旅游?抚州的旅游公司能不能把吉安的红色资源开发成研学路线?这种跨界混搭,说不定能整出些新花样。
不过真要合并,麻烦事也不少。去年参加个论坛,听专家说行政调整可能涉及上万人的编制变动。这就好比要把两大家子并成一家,光分房间就能吵翻天。更别说文化差异了,吉安人爱吃的艾米果,抚州人更钟情芋饺,连小吃都能较劲,合并后的城市宣传语该主打哪个?这事儿想想都头大。
说到人才流动,我倒有个亲身经历。前年帮公司去吉安招人,发现当地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往南昌跑。要是合并后能共享抚州的十万在校生资源,说不定能留住些技术人才。就像我表弟说的:“要是能在吉安上班,周末去抚州听戏,谁还挤破头往大城市跑啊?”
当然啦,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过日子。去年吉安搞行政区划调整,把13个县市区合并成7个,结果乡下的亲戚抱怨办个医保得跑几十公里。所以真要合并,可别光盯着GDP,得多搞几个便民服务中心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合并是好事,但别让老百姓为改革买单。”
说到底,城市合并就像谈恋爱,光看条件匹配不行,还得处得来。吉安和抚州这对“CP”,要真能克服磨合期的阵痛,没准能整出个中部地区的样板工程。但话说回来,与其急着领证,不如先多谈几年恋爱——搞点合作项目试试水,总好过闪婚闪离吧?
智慧优配-互联网股票配资网-股票配资公司网站-实盘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